风险洞察|非洲国家“选情失控”的避险策略
- 发布日期:2025-05-21
- 浏览次数:0
非洲政治风险的根源,深植于历史、经济与外部的交织作用,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。然而,这种生态并非均质化的“选情失控”,而是具备显著的区域差异和国家特异性。
非洲国家部族矛盾尤为突出。在萨赫勒地区,马里、布基纳法索、尼日尔等国成立“萨赫勒国家联盟”,公开对抗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(ECOWAS),暴露了权力真空与治理失效的深层次问题。这些国家在部族认同上往往超越国家认同,这种部族政治的逻辑,在选举期间尤为明显,不同部族间的资源争夺和政治博弈,极易引发冲突和动荡。相比来看,在东南部非洲部分国家,部族政治的影响相对简单,因此国家建构更为成熟,政治稳定性相对更高。
非洲国家普遍面临发展挑战,但经济困境与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。加蓬政变中,长期的家族统治引发社会矛盾,本质上是经济资源分配不均、社会阶层固化的结果。在尼日利亚,尽管拥有非洲最大的经济体量,但贫困和失业问题依然严峻,其国内东北部“博科圣地”恐怖活动的根源,也与当地的经济边缘化密切相关。相比之下,卢旺达、坦桑尼亚等国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经济发展战略,缓解了贫困问题,增强了政治稳定性。
大国博弈对非洲政治的影响路径多样化。域外势力通过代理人干预、资源争夺等方式,深刻影响着非洲的政治进程。美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和战略布局,俄罗斯瓦格纳集团等私营军事公司在萨赫勒地区的活动,法国对前殖民地国家事务的干预,都使得非洲政治局势更加扑朔迷离,但是,这种影响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单向度的“扰乱”。
政治动荡直接转化为中资企业在非洲的生存挑战,这种挑战是多维度的,涉及政策、安全、法律等多个层面。然而,这种挑战的强度和性质因国家而异,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构成同等程度的政治风险。在政策方面,尼日尔军政府推翻既有石油协议,要求中方补缴税款并暂停项目的案例,凸显了政策反复对商业合同的巨大冲击。然而,在坦桑尼亚、肯尼亚等国,政府更迭对商业合同的影响相对较小,政策连续性得到较好保障。在安全方面,虽然在大选期间,非洲暴力事件频发,但安全形势存在显著区域分化,譬如,萨赫勒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猖獗,对中资企业构成重大安全威胁;而萨赫勒南部非洲国家暴力事件烈度相对较低,总体相对安全。在法律方面,一些法治水平较高的国家,如纳米比亚、毛里求斯,中资企业面临的法律合规风险相对较低;而在法治水平较低的国家,政策突变和执法随意性增加了合规难度。
三、中资企业的应对策略
在非洲选情动荡的复杂环境下,中资企业需以“中立性”为基石构建风险防御体系。第一,面对选举周期内的政治敏感期,企业首要任务是恪守“不介入、不表态、不站队”原则,避免任何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政治倾向的言行,例如公开支持特定候选人、参与竞选集会或通过捐赠等方式与政治势力产生关联。具体而言,企业应通过内部行为规范明确禁止员工在社交媒体、公共场合讨论选举议题,同时以官方声明形式向社会传递“专注商业合作、不参与政治活动”的立场,以此规避因“政治站队”嫌疑引发的政策风险。第二,在本土化运营层面,企业需根据非洲国家政治生态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策略。在部族政治突出的国家,企业需通过社区投资、教育医疗项目等手段与部族领袖建立长期信任关系,在资源分配、就业机会等方面平衡不同部族利益,防止因选举引发的资源争夺波及企业运营;而在法治水平较高的国家,企业则需强化本地员工招聘与合规培训,确保选举期间商业活动完全符合当地法律框架,避免因程序瑕疵陷入政治争议。第三,风险分散与保险覆盖方面,企业需根据目标国家的选情风险等级动态调整策略。对于选情高风险国家,应优先配置政治风险保险,覆盖合同违约、政府征收、政策突变等潜在损失,并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;而在选情相对稳定的国家,企业则需重点关注政策连续性,通过与当地政府、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提前预判选举对商业环境的影响。第四,法律合规与应急预案的制定需紧密结合国家法治水平。在法治薄弱国家,企业需借助本土律师团队在合同中嵌入“不可抗力条款”,明确政府违约赔偿机制,同时建立快速响应的合规审查流程;而在法治成熟国家,企业则需依托法律程序与司法救济渠道,确保选举期间商业活动的合法性,并通过合同条款对政策波动风险进行量化约束。第五,实时危机管理能力的构建需以动态预警为核心。在高风险国家,企业应部署专属政治风险预警系统,与当地安保机构建立紧急联络机制,提前规划撤离路线与避难场所,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配备武装安保力量;而在低风险国家,企业则需通过与当地政府、社区的常态化沟通,确保信息透明度,同时依托区域性应急机制提升响应效率。
四、结语
非洲大陆的政治风险,既是挑战也是机遇,其多样性和复杂性,要求我们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眼光去审视,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策略去应对。中资企业若能在风险中把握机遇,在动荡中寻找稳定,必将在非洲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书写新的商业传奇。
五、余论
非洲政治图景远比所谓的“选情失控”标签化表述丰富,其政治环境正经历阶段性演进,即从动荡逐步走向稳定,但这种演进是多样化和非线性的。尼日利亚实现首次在野党和平执政,塞内加尔执政党赢得议会多数席位,阿尔及利亚总统高票连任,南非开创联合执政先河,这些案例都在表明,非洲国家在政治体制探索中取得了积极进展。然而,马里、尼日尔等国的政治动荡,也提醒我们非洲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长期性。在未来,随着非洲国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治理能力的提升,非洲国家政治风险将呈现新的“非洲”特征。
【转载说明】转载时请备注来源:走出去服务港(id:SH_GO_Global),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及发布方授权不可转载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微信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之用,不可视为对有关内容的详尽说明,亦不构成法律、税务、安全或其他专业建议或服务。文中涉及的观点不代表编者及发布者的立场。
【文章作者】吕林潇
【文章来源】湘大中非研究公众号
【文章推荐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外安保信息技术(北京安库)经贸摩擦预警中心、长三角中小企业海外风险预警中心、ICOVER全球安投研究信息数据库、安库风险信息公司